砂石骨料作为水利工程建设的“粮食”,即将迎接一场持续十年的万亿级“砂石需求”。
在重大水利工程方面,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也在快速推进中,预计今年即可动工,这又将是一个万亿级别的大工程,其对我国水资源调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。
另外,运河建设同样如火如荼,成为近两年大基建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安徽投资950亿建设的江淮运河已于2023年通航,成功连通长江、淮河,助力安徽形成“双通道达海、两运河入江、河江海联运”的水运格局。
广西投资680亿建设的平陆运河正在紧张建设中,预计2026年底竣工,建成后将彻底扭转南宁辗转500多公里从广州港出海的尴尬局面。
湖北砸下748亿开挖京汉运河。湖北本就是水运大省,坐拥长江水道,但因荆州段“九曲回肠”影响航运,计划截弯取直打造荆汉运河,寄托着通行万吨巨轮的期望。此外,湖北还提交了“关于加快汉湘桂内河航运大通道湖北段工程建设的建议”,汉湘桂运河将从陕西经湖北、湖南直抵广西,去年湖北提交的重点建议中,就有“加快推进荆汉运河工程前期工作”。
河南则投入1416亿,谋划了47个内河水运项目,旨在打造淮河、沙颍河、沱浍河、唐白河4条通江达海集疏运新通道,直抵长三角出海口,助力这个水运并不发达的省份打通内河,联通长三角。
湖南砸下1500亿打通湘桂运河,该运河之于湖南意义重大,意在长江之外再造珠江通道,形成“北上长江,南下珠江”的双入海通道,让长沙、株洲、衡阳等内陆城市从中受益。日前,湖南已经提出“将湘桂运河列入国家‘十五五’(2025年-2030年)规划”的建议。
最引人注目的是江西,计划投资3200亿开挖浙赣粤运河,目标是建成世界最长运河。浙赣粤运河一头连着浙江的京杭运河和长江出海口,一头连着大湾区,江西试图通过它恢复水运时代的优势,再造赣鄱千年水道。
据不完全统计,这几年国内计划在运河航运领域的投资(包括规划)规模合计已接近8500亿,而且还有一些新项目正在规划之中,这仅仅是国内水运系统一体化的冰山一角。除此之外,全国各地大量中小型的工程也在同步动工,例如吉林大水网工程、南水北调中线引江补汉工程等都在紧密推进。
过去10多年来,中西部地区是大基建的最大受益者,高铁、高速带来的巨额投资直接拉动了经济增长。如今,当市市通高铁、县县通高速成为现实,高铁、高速趋于饱和,水运便成为新一轮大基建发力的方向。
水运具有运量大、成本小、效益高的特点,其成本只有铁路的1/2、公路的1/5、航空的1/20,适合大宗散货运输。在国际大循环时代,沿海城市的港口举足轻重,造就了沿海城市的集体崛起。而在国内大循环、国家战略腹地横空出世的当下,内陆河运的地位再次凸显,中西部地区有望从中受益。
根据规划,我国将打造世界级港口群,构建横贯东西、辐射南北的水运主通道,一批人工运河项目由此被提上日程。目前,我国已有长江、珠江、京杭运河三大内河网络,覆盖长江流域、珠江流域和东部多个省份,但中西部仍有大量空白地带。近年来,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成为大势所趋,但陆路物流成本高企成为最大拦路虎。在此背景下,借助人工运河打造江河联通的水运网络,重塑物流竞争优势,再造“内陆沿海化”的格局,就成了中西部省份的共同选择。运河之于中西部省份,不仅是短期的固定资产投资,更能产生长期而综合的经济效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