早在去年,交通运输部发布的《关于新时代加强沿海和内河港口航道规划建设的意见》就提出,全面攻坚国家高等级航道,打通内河航运堵点卡点,实施内河水运体系联通工程。
今年3月,国家两部委又联合印发了《推进实施内河水运体系联通工程行动方案》,计划到2030年建成现代化内河水运联通体系。
谈到人工水道,京杭大运河无疑是当之无愧的佼佼者。这条举世闻名的水路工程创造了两项世界纪录:最悠久的开凿历史和最长的航道里程。它贯穿中国东部五省市,南北延伸约1800公里,堪称中华古代工程智慧的杰出代表作。
京杭大运河的源头可以追溯至春秋年代,彼时吴国国君夫差下令挖掘邗沟工程,实现了长江和淮河的首次人工连通。在后续数个世纪中,历代统治者不断对这一水系进行拓展和养护。然而,这条伟大水道真正成为贯通南北的庞大系统,是在隋朝时期,隋炀帝杨广主持修建的大业水道才算完成了这一宏伟构想。
那时候,隋朝刚刚统一了分裂已久的南北,为了加强对南方的控制,方便江南物资北运,杨广下令开凿大运河。这个决定虽然让他背上了荒淫无道的骂名,却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南北的经济文化交流,影响深远。
在没有现代机械的年代,数十万劳工挥汗如雨,用最原始的工具开凿出这样一条贯穿南北的水道,这是何等壮观的景象!大运河建成后,南方的丝绸、茶叶、粮食可以源源不断地运往北方,而北方的煤炭、盐等资源也能顺利南下。
沿着大运河,一座座城市如珍珠般串联起来,扬州、苏州、杭州等地因运河而繁荣。文人墨客沿途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词名篇,张择端的《清明上河图》更是生动地记录了北宋时期运河沿岸的繁华景象。运河不仅是物资运输的通道,更是文化交流的纽带,它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。
即使到了今天,京杭大运河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。它的年运输量超过8亿吨,在全球内河航运中排名第三,仅次于长江和珠江。
每天,数不清的货船在这条古老的水道上穿梭往来,承载着现代经济的脉动。这条千年水道,用它的实际价值告诉我们:水运的魅力历久弥新。
在高铁、高速公路网络日益完善的今天,为什么我们还要重提运河建设?这绝不是简单的历史复制,而是基于当前发展需求作出的战略选择。
首先,水运有着其他运输方式难以比拟的成本优势。在陆地上,用轮船进行的河道运输比其他方式要省钱得多!一艘不起眼的千吨级货轮,运输量就堪比一列火车;而京杭运河上那些三千吨级的货轮更是数不胜数,来往不绝。
水运的成本只有铁路的一半、公路的五分之一、航空的二十分之一!如果你是做生意的,哪种方式更划算,一目了然吧?
目前,我国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约为14.6%,远高于发达国家的8%-9%。这意味着,相同价值的商品,我们在运输上花的钱比人家多得多。这样的高成本直接影响了企业的竞争力和居民的生活成本。发展水运,可以有效降低这一成本,提升经济效率。
其次,随着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趋势加强,内陆地区迫切需要更高效的物流体系支撑发展。长期以来,我国中西部地区因交通不便而发展滞后,产业转移也受到物流成本的制约。
通过开凿运河,打通内河水运网络,可以让中西部地区实现内陆沿海化,享受低成本水运带来的红利,缩小与沿海地区的发展差距。
再者,优化国家综合运输结构也是重要考量。目前,我国运输结构不够合理,公路运输比重过高,导致能源消耗大、环境污染重。发展水运有助于调整这种结构,建立更加经济、环保的综合运输体系。
最重要的是,运河建设将带来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新机遇。运河连接不同地区,促进物资、人员、文化的交流,增强区域协作,推动形成统一开放、竞争有序的大市场。就像古代大运河连接南北一样,现代运河网络将把不同区域紧密联系在一起,形成更加紧密的经济共同体。
我们可以看到,无论是在降低物流成本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、优化运输结构还是保护环境方面,水运都具有独特优势。重提运河建设,正是为了充分发挥这些优势,解决当前发展中面临的瓶颈问题。
随着《推进实施内河水运体系联通工程行动方案》的出台,我国现代运河建设已全面启动。这一行动方案明确提出,到2030年要建成横贯东西、辐射南北、陆海双向、内外畅通的现代化内河水运联通体系。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,全国多地已经行动起来,一批重大运河工程正在紧锣密鼓地规划和建设中。
目前,全国已经开始建设或规划的主要运河项目包括平陆运河、江淮运河、湘桂运河、赣粤运河等。其中,平陆运河被称为新时代的世纪工程,它始于广西南宁横州市,经钦州灵山县进入北部湾,全长约135公里。
这条运河按内河I级航道标准建设,可通航5000吨级江海直达船,预计2026年底竣工,总投资约700亿元。平陆运河建成后,将为广西内陆及西南地区开辟一条最短、最经济的出海通道,大幅降低物流成本。
而在安徽,连接长江和淮河的江淮运河已于2023年正式通航。这条全长约270公里的运河贯穿安徽中部,使安徽形成了双通道达海、两运河入江、河江海联运的水运格局,极大地方便了沿线地区的货物运输。
被称为现代版灵渠的湘桂运河也正在紧锣密鼓地规划中。它将连接湖南与广西,沟通长江、珠江两大水系,成为南北货物运输的重要通道。湖南省已经以代表团名义提出将其列入国家十五五规划的建议,显示出对这一项目的高度重视。
此外,连接江西和广东的赣粤运河规划全长约1290公里,北起江西鄱阳湖,南至珠江三角洲。这条运河建成后,将连通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,为两大经济区提供便捷的水运通道。江西省已经积极推进该项目的前期工作,争取早日开工建设。
湖北也在规划荆汉运河,旨在改善长江中游航运条件。该运河将在长江荆州段进行截弯取直,优化航道条件,提高通航能力。湖北省已以代表团名义提交了加快推进该工程前期工作的建议。
即使是传统上内河航运不太发达的河南省,也加入了这场水运建设热潮,提出了一套颇具野心的发展规划,包括47个水运相关项目。这些项目将形成4条全新的水上物流通道,使这个内陆省份能够经水路直接连接到长三角地区的海港。
这些运河项目不只是简单的河道开挖,还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,建设智能、绿色的水运系统。比如,应用数字化、智能化技术,实现航道状况实时监测、船舶智能调度、货物跟踪等功能;推广使用清洁能源船舶,如LNG动力船、电动船等,减少排放污染;加强与公路、铁路等运输方式的衔接,发展多式联运,提供一体化的物流服务。
随着这些运河项目的建设推进,一个现代化的内河水运网络正在形成。这个网络将连接我国主要江河水系,实现水运资源的优化配置,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高效、经济、环保的运输服务。
从古代京杭大运河到现代内河水运体系,我国运河建设历经千年而不衰,始终肩负着促进国家统一、推动经济发展、加强区域联系的重任。今天,我们以更先进的技术、更科学的理念、更高效的模式推进现代运河建设,必将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,开创内河水运的新时代!#发优质内容享分成#j9.com官网